天津叉车租赁资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不仅提升了经济的运行效率、创造新的利润源泉,而且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发展现代物流,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并在不断增长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仓储物流企业并未跟上市场急剧变化的步伐,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弱势却日益显露。其关键所在就是没有围绕“现代物流”这个核心。
本文运用SWOT工具,就本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向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出:由单一的仓储业发展成为在仓储功能基础上的多种物流服务商,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集中化战略的竞争方式。共三方面发展方向。并根据发展方向提出了:建立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继续坚持“集中化战略”的方向,加工、配送业务的拓展,制定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加强网络建设,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呼吁政策的支持。共七条具体应对策略。
一、 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根据调查,北京市现有仓库面积1400余万平方米。其中80%以上的仓库都是上世纪50~80年代所建,属于老的国有仓储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大多数已老化陈旧,并且依然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缺乏必要的现代物流技术设备,全市仓库利用面积仅为50%。目前,一方面具有现代化条件的仓库很少,具有以现代化手段操作达到现代物流要求的仓库更是缺乏;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仓库面积处于闲置。
传统国有仓储业,在历史上承担着“蓄水池”、“中转站”的作用。随着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加快,企业从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转化。这种变化,要求物流活动也随之转变。从而使传统以被动型“储藏”概念为基础,提高储藏效率为中心的储藏型库存保管,向现代以主动型“流通”概念为基础,提高顾客物流服务水平为中心的流通型库存保管模式转变。
传统仓储企业所提供简单的储存、运输、包装等服务,在物流渠道的重组中逐步让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配送服务所取代。新兴的非国有、外资等物流企业逐渐出现并正在逐步占领物流市场。为此,传统仓储企业就必须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向现代物流成功转化。
二、运用SWOT分析法,就本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换条件进行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具有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
本企业创建于1964年2月,经过几十来的发展,积累了很多丰富而又宝贵的业务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在现代物流中仍可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向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管理上不需要从头学起。
现代物流的主体功能是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等。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化,还是在搞本行,可以充分发挥行业特长。在发展现代物流中要逐步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这比将投资分散到另一个全新的行业更具有优势。
2、 具有向现代物流转化的物资条件;
本企业占地十万平方米,有新建轻钢结构库房8栋(计13500平方米)、正式砖混库房11栋(计16500平方米)、普通库房5栋(计6500平方米),总储存面积达36500平方米;有汽车、叉车(1.5T、3T、6T)、升降机等各种专业化装卸运输设备;配备消防车、消防指挥车,组建有专职消防队;提供办公室、谈判室、休息室、住宿宿舍和员工就餐餐厅等配套服务设施。
现代物流并不是像国外那样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高科技物流,而是结合国际物流发展趋势和传统仓储业改造的现状,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其与国外现代物流的主要区别是,我们的现代物流主要追求机制与管理的现代化,而不是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因此,近四十年来企业积累下来的设施与设备基本上可为发展现代物流所采用。
3、 具有品牌优势;
本企业是中国外运北京公司的一家综合性的大型仓储企业。连续十八年被对外经济贸易部(现商业部)评为"全国最佳五优仓储企业";被国务院授予"国家二级企业"称号;2000年经英国SGS公司审核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仓库在一定的意义上相当于“实物银行”。本企业凭借“中国外运”的品牌效应和四十多年良好的经营信誉,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4、 具有长期从事基础仓储物流的客户群。
企业现有客户百余家,涉及医药、电子、电器、建材、服装、食品、连锁超市等各个行业领域。有相当一部分客户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强化其核心业务,有意图将其物流部分环节外包,而不仅限于简单的库存保管。
(二) 劣势分析:
1、 物流设备和物流服务能力劣势;
随着库存保管方式的变化,传统仓库也相应地由储藏型仓库向流通型仓库的转变。流通型仓库的存在不是以储藏保管为主要目的,而是在流通过程中作为物流服务中心来发挥作用。
企业虽然具有开展物流服务业务的一些储运设施,但在技术设备上普遍存在物流设施陈旧、种类单一、物流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因而在提供的物流服务方面,主要还局限在仓储、装卸等传统业务上。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增值服务较为薄弱。
2、 人力资源劣势;
企业员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环境工作多年,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市场观念淡薄、专业知识缺乏等问题。而真正具有物流管理经验的人员可谓凤毛麟角,相当部分的管理人员仍然将物流与仓储运输视作等同。许多工作由于人员素质原因,存在执行能力差、效率低的问题,这离建设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准有不小的差距。
3、 体制劣势;
外运的仓储网点布局较广,但由于企业在计划体制下运行多年,“条块”分割严重,物流资源绝大部分是在部门体系内周转流动,有效的市场整合难以实现。这种体制是制约企业向现代物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往往被动地满足生产部门的要求,根据定单或合同提供服务,在市场开拓、人员考评、激励、待遇等方面还做不到与市场接轨,难以形成高效的反应机制。
4、 信息化管理劣势。
信息技术运用不够,存在对信息的获取、处理、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虽然目前企业引进了信息设备和《仓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货物组配方案、运输最佳路线、最优库存控制等还处于人工、半人工化状态,使整个物流过程的技术支持比较落后。与现代物流应具备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要求相比较还处于较低水平。
|